紫笔文学 > 穿越古代的风水师 > 五十二章、华夏文明五千年,毋庸置疑在连山

五十二章、华夏文明五千年,毋庸置疑在连山


  自从朱宦臣、朱知府、朱府尹接受了包武德的建议,两人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了,已经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了。

                  为啥又是朱知府,又是朱府尹的称呼朱宦臣呢?

                  因为包武德、朱宦臣穿越的是唐朝,而唐朝时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正规的叫法为太守,后至唐玄宗时又改太守为刺史,而刺史的通常叫法是府尹。

                  对今天的人来说,把太守叫知府很好理解,但把刺史叫府尹就有些生疏了,而州官在唐代通俗的叫法就是叫知府或府尹,所以这里叫朱宦臣又是朱知府又是朱府尹,不过无论怎么叫都是一个意思,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自从朱知府同意接受武德商行的一半股份之后,范二毛的地位一下子上升了一大节,无形中成了武德商行的二掌柜了,盖过了常厉坚,压住了单刘胥,比肩包全新了。

                  从此商行凡大事必须有范二毛参加,这范先生身边也配了两个书童,两个丫环,外加两个跑腿儿的成年仆役,一下子抖毛儿起来了,俨然成武德商行的二主子了。

                  不过有人说了唐朝那会儿还会有股份制?你说得谁信吔?

                  客官这就是你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了。

                  本笔下告诉你,不但唐朝有契约文化和股份制制度,就连夏朝和周朝都有今天你看到的契约制度和股份制文明,为啥?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你听笔下给你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华夏文明五千年,可现在有人不认了,并且坚持认为华夏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左右,这说明他不了解中国文化。

                  华夏文明五千年毋庸置疑,原因很简单,因为只一部《连山》易就足以说明华夏文明的确存在五千年了,并且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有互通,或通融于以上两种文明的迹象。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不是华夏文明自创的,今天我们使用的数字来源于《连山》易,而《连山》易就来自葱岭山脉以西的西域,而西域之西便孕育着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今天的埃及便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今天的伊拉克便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

                  这个问题无需考证,只要你学习过《易经》,你就必然会接触到一句话,“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这段话是今天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的上古原始读音,也就是1、2、3、4、5、6、7、8、9、10的原始读音,后经黄帝授河图,伏羲画八卦,改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改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两套原始读音来源于《连山》易,而《连山》易来源于西域山脉,是洛书后天八卦的出处。

                  现在可以肯定夏朝不在黄河中下流,不是中原文化,而应该存在于西部山川绵延的山区,因为《连山》易就是讲山川、风水、气象、星辰、游牧等等山域变化的学问。

                  现在看夏朝应该是以松散的方国形式存在的国家,存在于西部山川连绵区域的一个王朝。

                  夏朝存在一千多年,但它的主要存在地域应该在甘陕晋这一大片区域,或更西的葱岭山脉。

                  因为《连山》易表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山脉连绵的气象,唐代学者贾公彦说:“连山,似山出内气也者,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

                  这句话是说,连山易是观察山川吐纳雾气气象的学问。

                  观山山相连,云雾缭绕,云气吐呐于山间,或雾蒙蒙、或雾沉沉、或雾茫茫,以艮为首,逆时针顺延为离、乾,兑,坤,坎,巽,震,即山,火,天,泽,地,水,风,雷。

                  这是华夏最早的八卦排序,也是风水学的先驱理论,是文王八卦的根,也就是河图后天八卦的根。

                  并且连山易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逆时针的排序,以艮为首,离在上,在北,是今天西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二维平面地图的标示。

                  而中国古代平面地图的标示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示图标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根本之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存在两种完全不同文化的根本之所在,因为西方人用的是上北下南的太阳历,而中国人用的是上南下北的太阴历,不同的历法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之论,而人类的智慧就是将世界观和方法之论有机的结合,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

                  西方人上北下南的太阳历,而中国人上南下北的太阴历,在理论根基上就不是一种文化,怎么可能是一种文化呢?

                  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还得从东西方文化的根基处说起。

                  简单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母系根因的文化,起源于人类最早期文明的母系氏族文化,之后经历千百年一直一脉相承,没有改变。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的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消失之后,唯独中原文明始终没有消失,始终贯穿中原文化,上下贯通五千年。

                  这期间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彻底消失,而古希腊文明发生脱变,逐步发展出今天的西方文明,但这三种文明消失的正是母系氏族文明,脱演出的却是完全摆脱母系氏族文化的父系氏族文明。

                  西方文化就是完全摆脱母系氏族文化的父系氏族文明,所以西方人使用的太阳历和今天使用的哲学都来自于父系男权文化。

                  但是,中原文明始终以母系、母权文化顽强的生存在华夏这片热土上,虽经无数次摧残蹂躏,但中原文明始终不改农耕文明的初衷,而以农历的农耕文化形式长期存在下来,并且在《易经》文化的熏陶下,产生出恒古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

                  这便是今天东西方文化风马牛不相及,是完全不同文化的根源。

                  其实原因很简单,太阳历和太阴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历法,自然文化也来自两种不同的科学方法。

                  太阳历以太阳的轨迹为主线,注重在游牧、游猎、海洋等区域生存而形成文化形式,而太阴历以月亮的轨迹为主线,注重在农耕、平原等区域生存而形成文化形式,由于目的不同根因不同,自然世界观和方法之论也必然是不同的。

                  但是,从当前已知的遗存看,《连山》易应该来源于西方,因为《连山》易也是太阳历。

                  《周礼·春官》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也就是说连山、归藏和周易同样是六十四卦,但内容和卦序完全不同。

                  汉桓谭在《新论。正经篇》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这说明《连山》和《归藏》是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因为《连山》是夏人的政治纲领,《归藏》是商人的意识形态。

                  汉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这句话肯定了《连山》和《归藏》的内容。

                  《连山》凡八万言,并非单纯言易,而是表述山川连绵的易象,包括天文、地理、风水、祭祀、鬼神、医疗、商贸和太阳历法等等文化的书籍,从字数看其内容繁多,并且《连山》的八卦图就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图示。

                  而《归藏》凡四千三百言主要讲的是农耕、祭祀、收藏、天文、地理、四季和太阴历法等等文化内容,从字数看其内容单一,并且《归藏》的八卦图则是上南下北、左西右东的图示。

                  这说明《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关键点就是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历法,且夏人的居住地在黄河以西山川连绵以游牧为主的山区,文化代表人物是黄帝和周文王,而商人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是以农耕为主的平原地区,文化代表人物是伏羲和孔子。

                  还有一个原因很简单,但却是很本质的现象,就是使用太阳历法的人群多数都是一神教的信徒,只信神不信祖宗,信仰根因之地在今天的耶路撒冷,这里是西方宗教的根基之地。

                  而华夏文明来源于中原文明,使用的是太阴历法,这里的人不信神,却敬畏祖宗,信仰根因之地在九州之地的豫州,也就是今天的驻马店、周口和商丘一带,因为伏羲画卦于蔡河之滨,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鼻祖,是《归藏》易的创始人。

                  现在可以这样推论,夏朝人用的历法应该是传自西域的太阳历,后经黄帝和周文王之手加以改造,应用在今陇陕一带,这里生存着从西域东进的华夏先民,他们最早生活在陇西高原,或更西的葱岭山脉,主要从事游牧生产。

                  而《归藏》易产生于今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山东大部这一区域,这里生存的先民是一个叫东夷的民族,其祖先叫颛顼,之后由帝喾和契建立了商邦,商邦也是方国,这一区域是平原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约公元前1600年,东夷族商汤率部与向东侵略的西夏军决战于鸣条,商汤战胜西夏军,灭夏后建立商朝,而《归藏》易就产生于商邦,就是包武德穿越到的豫州或蔡州一带。

                  时代发展到商纣王时期,周文王率西部族人发动牧野之战,一举消灭商国,建立了周朝,是他改《连山》和《归藏》而成《周易》,形成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综合为一体的《易经》形式,从此融合成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为一体的中原文化。

                  由此可见,华夏文明本身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是西部山区文明和东部平原文明交融的结果,而《易经》文化就是最完美体现了两种文明交融的成果,后《周易》又经孔子整合编纂,便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化成果。

                  由此可知,汉族是东西部两大民族交融的结果。

                  现在回看历史,可以看到夏朝、周朝和唐朝的统治者都来自西域,他们的思想都受到过太阳历法和西域文化的影响,他们建立的王朝也都是以分封制为主体的政权制度。

                  夏朝、周朝和唐朝统治者的祖先都来自陇西高原、葱岭以西或葱岭以北的辽阔草原,对商业贸易、契约精神天生具备,从文化根基上重视分权自治和股份制合作精神,所以夏朝、周朝和唐朝的经济发展都领先于世界,这与他们开放的文化分不开。

                  而商朝、汉朝和明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东部平原,他们建立的王朝又都是以封建官僚体制为主体意志的国家,他们的王朝讲集权和封闭管理,经济讲内环封闭式自主管理模式,思想落后,经济内闭,欠发达,这与他们封闭的文化分不开。

                  但是当西部文明进入中原后,又无一不被中原文明所同化。

                  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从夏人的黄帝到清朝的满人,只要进入中原,没有说你能将外来文化置根在中原的,外来民族的文化进入中原便逐步消失,被熔化在中原文化的熔炉之中,从化于中原文化。

                  为什么?

                  因为中原文化是母系文化,来自于孔子整合编纂的《周易》,而孔子整合编纂的《周易》主要来自商朝的《归藏》易,是先天八卦、农历、农耕文明的根。

                  而先天八卦、农历、农耕文明来自母系阴性文明,主要内涵是母亲般宽怀的包容之心和女权意识,任你多么强悍的文化,只要你进入中原,你都会被母系阴性文明所侵蚀,熔化在中原文明的大熔炉之中,投入中原文化母亲般宽广的怀抱之中,将自己的本来文化消磨掉。

                  时至今天仍是如此,虽然当今使用的是太阳历法,但你并没有消灭掉太阴历法,只要太阴历法一天不死,中原文化的母系阴性文明就将长存,以星火之势,照亮全球的夜空。

                  正是:

                  华夏文明五千年,毋庸置疑在《连山》。

                  《归藏》本是伏羲出,母仪天下尽昭然。


  (https://www.zbbwx.net/book/3332659/51412331.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