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穿越古代的风水师 > 七十四章、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

七十四章、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


  范二毛为何一听到能学习黄赤之道就如此上心,不顾一切地上去就想把张碧云小姐掳走了,如此让范二毛想学的黄赤之道到底是什么一种法术呢?

                  黄赤之道,在古代是道家学子的必修课,基础理论来源于《老子》这本书,《老子》也叫《道德经》,是战国时期老子所著,与《易经》《论语》并称影响中国人思想最深的三部巨著。

                  这三部书现在看《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源泉,主要影响是利用自然规律达成对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文化,《易经》是道儒两家思想的综合源泉,是追求阴阳和谐的高度的强权特权思维的文化;而《论语》是完全儒家思想的源泉,是追求权利集中的有强大的愚民、弄权和等级观念思维的文化。

                  老子的思想起点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基础点是三,也就是现代数学的三角几何理论。

                  准确地说世界上一切文化皆来源于数,没有数就没有世界。

                  因为宇宙本身并没有数,但是当太阳和月亮与地球三者关联到一起时,数就产生了,并且当今已知的所有数学原理都是因为太阳和月亮与地球三者关联而早已形成的已经“有”的存在,当今人类只是发掘这些早已存在的存在而已。

                  《道德经》也不例外,他只是发掘世界早已存在的存在而已,认知点是三,世界本身就是“三”的存在,因为有了地球、太阳和月亮才有了时间概念,如果没有地球没有关联太阳和月亮那地球上就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数。

                  有了时间和数,人类可以通过计算知道太阳和月亮与地球三者关联的所有规律,而这一切规律都是世界早已存在的定数,也是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的道理,因为这早已存在的定数人类永远也发掘不完。

                  人类通过认知增量去发掘宇宙早已存在的奥秘,只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是人类不断增量的认知程度,但是人类永远也发掘不完宇宙早已存在的奥秘,如果人类发掘到太阳和月亮与地球三者关联的终点关系,那一定是人类存在的终点。

                  但是无论人类怎样发掘宇宙的奥秘,那个数的起点永远是一到十的和一到十二。

                  一到十是太阳的时间起点之数,一到十二是太阴(月亮)的时间起点之数。

                  一到十是二的倍增是十,一到十二是三的倍增是十二,二又代表阳数,三又代表阴数,以“二”为计算体系就是用太阳与地球的数来计算宇宙存在的自然规律,以“三”为计算体系就是用太阴(月亮)与地球的数来计算宇宙存在的自然规律,用到文化上就是“二”是阳性男权文化的根,“三”则是”阴性母权文化的根。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儒家文化的根是“二”,理论基础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家文化的根是“三”,理论基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你会看到儒家文化推崇男权社会,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道家文化推崇母权社会,主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里我们不说儒家只说道家,道家为什么会产生黄赤之道的根源就在这里。道家的理论源泉来源于用太阴(月亮)与地球的数来计算宇宙存在的自然规律,来源于太阴之数,也就是一到十二的数,是“三”的倍增数,在易经之数的变化中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数。而一到十的数,在易经之数的变化中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二”的倍增数。

                  首先要声明一点,其实这两种倍增原理之数都不是中国人发现的,不要“夜郎自大”,这些数字都来自西域,是戎人从西域传输过来的。

                  因此,道家的理论基数是三,儒家的理论基数是二。

                  于是古代中国文化就分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这两家之言基本上贯穿整个中华文化,来回交替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政治、人文和宗教思想,即便是今天两家思想仍然控制着中国社会的文明走向。

                  回过头来说为什么道家会产生房中术,原因是老子在《老子》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产生了道家还精补脑和采阴补阳两大法术。

                  但是在了解这段的意思之前还得先了解什么是“道德”。

                  先说“道”,道无论你怎么诠释,本意就是生育万物的通道。

                  道是“玄牝之门”,当然是繁育万物的出处。

                  现代科学证实,一切物种在质量变化之始都起始于阴性质量体,从阴性质量开始发生变化,这也是一切物种来源于阴性母体的道理。但是你只有阴性母体并不能单独引发物质的完全质变,还需要阳性物质的受孕,而引发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首先来自于阴,也就是阴之道。

                  也就是说一切物种在质量变化之始是阴之道首先发起诱惑,引动阳性发动进攻,而阴性质量体又承受来自阳性质量体的进攻,即而产生阴阳交合体的交织过程,即后物质产生质量裂变,变化出更多的物质增量体或消减体,这个过程就是阴诱阳动,阳动阴承的过程,也是整个物质变化增量或消减的过程。

                  而整个物质变化的过程并非无秩序,无规则的变化过程,在自然繁殖的过程中最优先到达发酵区的肯定是最强最优秀者,往往最强最优秀者首先占领或攻入受孕体,这是自然孕育的规律。但是在人类智慧社会如果任由强者优先占有发酵区,也就是说如果任何繁育过程都是依照自然程序,让强大的阳性优先占有阴性受孕体,那么社会中的弱者怎么办?

                  这便是产生“德”的原因。

                  “德”是规范强者和弱者均衡占有发酵区而产生的规矩,也是人类在繁育后代的过程中约束强者,让弱者也可以得到女性繁育后代而产生的规则制度和法律程序

                  自人类形成社会,人类自奴隶主时期奴隶主可以占有大量女性优先繁育后代,到封建制时期,压制强者占有女人比例,让弱者人人也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女人繁育后代的规矩,再到当今社会一夫一妻制人人可以繁育后代的规则制度和法律程序,也是今天婚姻法产生的过程,人类就是一个抑强扶弱的文明进步的过程,所以说婚姻法是最能体现人类抑强扶弱的文明进步的法律,当然以任何形式废除婚姻法的行为都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人类从产生文明开始就是一个抑强扶弱的文明进步的过程,婚姻法最能体现这个社会是否文明,一个不能体现抑强扶弱,人人平衡拥有繁育后代权利的规则制度和法律程序是不能文明进步的社会,所以婚姻法是最明确体现人类抑强扶弱,人人拥有繁育后代权的法律制度。

                  但是老子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用“道”生育后代,用“德”规范生育和养育后代,物种繁衍多了,社会就形成规模了。所以万物繁衍生息莫不遵循生育的自然规律,并尊重抑强扶弱的人为秩序。但是生育规律和生育秩序,又无一不是遵循自然规律的。

                  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存在严重的错误,存在遵循自然规律,而忽略尊重抑强扶弱的人类文明发展秩序的思想。

                  这里有遵循自然法的严重错误思想,而人类真正的文明是遵循人为法,以抑强扶弱,人人拥有繁育后代权的文明而向前发展,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人人平等,消灭强弱不均,达成人人共享的社会,最终实现人人完全自由繁育后代。

                  所以有人提出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这句话是正确的,生育规律和生育秩序永远是体用关系,而抑强扶弱平衡体用关系的文明发展过程,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了解了道德的本质,回过来说上面老子这句话,老子发现婴儿生下来生命力极强,婴儿在襁褓状态,无畏无惧,不怕毒虫猛兽攻击,筋骨柔弱却紧紧搼着小拳头,却常常很坚硬,终日号哭而声音却不嘶哑,这些都是由于他无欲则刚,精气充沛的缘故。所以,老子提倡固本求源,坚持纯真童男的养生道理,及珍惜精血,养气节欲以宝真精的基本概念,于是发展到秦汉便产生房中养生之术,武术界产生了练童子功的现象。

                  所以道学发展到两晋和隋唐时期,仕勋和达官贵人都以练习黄赤之道为养生之法宝,来达成增寿延年,甚至是得道成仙的目的。

                  正是:

                  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

                  抑强是法本,扶弱是德行。


  (https://www.zbbwx.net/book/3332659/5134400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